要彭文淳说《今宵多珍重》……专访选电邮作答,连拍照也自己来,这位著名导演宁愿“错过”面对面谈。意想不到,我们收获了绝佳回函,包含精彩故事。
Text 包真挚
Photography 彭文淳
这是我写过“最不专访”的专访。没跟他见过面,却似乎对他有很深入认识。以这样的方式认识导演彭文淳Wayne Peng,挺好。
看了他给我的电邮回复,我马上发个短信:你真是文人啊,很精彩!
这个专访,彭导要求以电邮回答的方式进行,就连拍摄照片也选择自己来。他说,调好后让女佣按下快门。
今宵多珍重彭文淳执导兼编剧的电影《今宵多珍重》,入围2020年金马奖两个奖项:最佳摄影(彭文淳)、最佳造型设计(林少芬)。
他的妻子林少芬,是知名广告界才女,也是2007年第二届新加坡总统设计大奖“年度设计师”得主。林少芬当年创作至今很多人还记得的中国银行系列、立邦漆(Nippon Paint)等等脍炙人口的广 告片,都由彭文淳拍摄。
彭文淳56岁,华人地区的知名广告片导演,有“金城武御用广告导演”之称 —— 两人合作过十多支广告,那些意蕴深长、唯美诗意的画面,还印象深刻吧? 他也为许多当红歌手拍摄过MV。
他出生于台湾,喜欢电影,但因为上电影学院得离开台湾,所以选修物理。放不下对电影的爱,但又不愿重考,一年后转到位于台北市阳明山的文化大学念外文系。大学期间,常在广告公司打工,24岁时拍摄第一支广告片。之后他一直坚持独立制作,不加入任何制作公司。
夫妻两把力入围金马,彭文淳并非第一次。他和林少芬在2003年合作摄制记录长片《歌舞中国》,入围金马奖,此片在2005年也为他赢得第五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“最佳新导演奖”。
2010年他移居新加坡。《今宵多珍重》由他和妻子自资监制,妻子还担任服装设计。故事从新加坡1969年一宗谋杀案展开,有悬疑有怀旧,男主角为近年因“年龄50多岁样子20多岁”而走红华人社区的本地摄影师陈传多。
上YouTube看过预告片后,给彭导拟了一些问题。他的回答太好了,几乎同时也在展现他的文采。
为什么不喜欢拍照?为什么选择以电邮回答问题,而不是面对面专访?
远因是,1982那年考上大学的暑假,我读完第一本英文原文小说《麦田捕手》,从而对作者沙林杰产生了好感与好奇。去图书馆查访了资料发现,他自从成名后就开始避社交躲媒体,隐居在新罕布夏州的某个小镇。这点莫名其妙地触动了我,朦胧地预感:这样的生活也许适合以后的我。
近因是,过去三十年我一直在镜头后拍艺人,是属于幕后的,也就是宫崎骏卡通里的无脸人。多年来偶尔几次受访,同时让摄影师摆拍。
我最大毛病就是当摄影师说笑一个, 我就很愁苦;说请放松,我就更僵硬。老学不会笑。日后杂志刊出的照片,就是一张欠揍的脸。
还有,十几年前台北有个记者采访了我四小时,聊个不停,感觉蛮开心的。结果文章刊登出来只有寥寥120个字。我的口沫横飞她一字不提,只写了她自己想写的,就是批评我的影片严重缺乏现实感,完全不值一看。
这次选择电邮回答可想透彻一点,不要再自high或答非所问。请见谅。
(招认: 其实最大原因是,我最近前后两次手术拔了几颗牙,说话会漏风,蛮蠢的。生人勿近比较好。)

淳电影(purefilms.com.tw)上的介绍,说你是个随性的人。如何形容自己的性格?这样的性格,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助益和不利?
我完全忘了网上那段文字当初是谁写的。随性,大概指我禀性温和,不因小事抓狂,能随遇而安吧?大家都知道拍摄现场我几乎不吼叫,制片为我准备的“大声公”我都不用,因为觉得蛮丢脸的。
正式拍片时轻声说开机、cut,让身边摄影师听到就好(如果不是自己掌镜的话)。顶多比个OK手势,让演员看到,赞赏一下。
大吼大叫会爆血管的。拍片是一种运气连锁反应,要嘛顺利得不得了,要嘛一路都是过不了的坎儿(难关)。
拍电影时,头上有电影大神,要虔诚地去信仰祂。对于冥冥中的造化千万别发脾气。
此外,我是连导演椅都坐不住的人。 因为特别讲究构图,总会在现场这里站那里站东看西看,就怕日后遗憾漏掉哪个特别好看的镜位没拍到。有时第一次合作的剧组会连谁是导演都不知道,因为从导演椅上呀,监视器前都找不到那个叫“导演”的人物。
为什么电影《今宵多珍重》值得我们买票观赏?
啊,如此耿直、理性的问题……
你可以拿同样问题去问全世界数以千计、万计那些如着魔般无法停下来不思考电影不拍电影的导演们(无论具备傲人才华与否)。喂!我们为何要买票观赏你们的电影?
我记得某个欧洲学者曾说:“在人的全部心智活动之中,理性总是被用得最少的部分。” 我觉得,看电影就是种不需理性的心智活动。电影几乎完全诉诸感性。
我们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69年, 关于新加坡的怀旧题材。无论电视或电影,剧组肯定直接前往马来西亚取景,怡保呀槟城呀。而我们却像傻瓜一样,留在新加坡摄制了整部电影。面临到外景申请规定的复杂、拍摄角度的诸多局限,时常觉得难以挥洒,有种后悔莫及的感叹。
毕竟我们只是无名小卒,小制作小团队,得到的奥援不多,一切还得要靠自己想办法找出路。所以电影里耍一些小聪明、小手段,加上小小的好品味。应该值得观众买票进戏院来看一眼。
《论语》里说: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。”大概就这个意思吧!
完整专访内容,请翻阅12月号《品》杂志
继续看: